三十六计之《瞒天过海》:无形中的日常智慧

智计之首:《瞒天过海》——于无形中实现目的
《瞒天过海》 是《三十六计》中的第一计,属于“胜战计”系列。字面意思: 欺骗天神,渡过大海。深层含义: 指的是利用人们习惯于常规思维和日常现象的心理,在公开的、习以为常的行动中,暗中实施预谋的、非同寻常的计划。其核心是:常者不疑,非常者不察,即让人认为一切如常,从而放松警惕,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《瞒天过海》最经典的例子,据说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。相传,唐太宗晚年身体欠佳,不喜乘船渡海。但为了某项军事或政治目的,又必须渡海。随行的将领想尽办法,太宗依然不肯上船。这时,一位名叫薛仁贵(也有说法是其他将领)的智勇双全的将军想出了一计。他命人在岸边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,请太宗入宫休息。太宗进入宫殿后,歌舞升平,一切如常。然而,这座“行宫”并非建在实地上,而是巧妙地建造在巨大的平板船之上,并用蓬布等物将船体完全遮蔽。在太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将军指挥船只悄悄启航,在乐队和歌舞的掩护下,平稳地渡过了大海。当船只抵达对岸,太宗下船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成功渡海,而在此之前,他竟然丝毫没有察觉。将军对太宗解释了整个过程,太宗听后大为赞叹,称此计为“瞒天过海”。
这个故事的精髓就在于,一,通过创造一个高度熟悉和令人放松的“常态”,让目标人物的注意力被分散,从而忽视了正在发生的“非常态”变化。二,利用习惯和麻痹,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不设防,甚至视而不见。三,制造假象,营造一个看似正常、无害的环境或行动,隐藏真实意图。四,分散注意力,用看似正常的活动或表象,吸引或分散对方的注意力,使其无法察觉真正的动向。五,循序渐进或突然实施,可以是缓慢渗透,让对方逐步适应而失去警惕;也可以是利用某个契机,突然完成核心动作。
《瞒天过海》不仅仅是军事谋略,其背后蕴含的心理学和策略学原理,对我们现代人的学习、工作、人际交往乃至个人成长,都有着深刻的启迪,主要有以下4点。
1. 洞察力与警惕性:不被表象所迷惑
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“瞒天过海”式的营销、新闻或信息。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不轻易相信表面上“天衣无缝”的承诺或过于美好的表象。如,作为作为消费者,要警惕那些打着“免费”、“优惠”旗号,实则暗藏陷阱的产品或服务。作为网络信息接收者,我们要对于网络上流传的“常识”、“共识”,多一份质疑,去核实信息来源和真实性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不要轻易被一个人的外表、言语所迷惑,而是要观察其行为和长期表现。
2. 循序渐进与巧妙布局:让改变水到渠成
当我们想推行一项新的、可能遭遇阻力的计划时,可以借鉴《瞒天过海》的思路,将其融入到日常或看似无害的流程中,逐步实现。比如日常习惯的养成: 培养新习惯(如健身、阅读),不要一开始就设定过高目标,而是每天只做一点点,将其融入到现有日常中,让身体和大脑不产生抵触,悄悄地坚持下去。在团队管理中,想推行一项新的工作流程或制度,可以先在小范围试点,或者分阶段实施,让团队成员在不经意间适应和接受,避免因突然变革引起反弹。在人际沟通中,如果要向他人提出一个可能让他人感到为难的请求,可以先从闲聊、铺垫开始,慢慢引入正题,而不是直接提出,减少对方的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。
3. 创新与突破:在熟悉的框架中实现飞跃
许多颠覆性的创新,最初并非以“革命者”的面貌出现,而是以“改良者”或“补充者”的身份进入市场,悄悄地改变了行业规则。如在产品设计中,新产品上市,可以先在外观、操作上保持与旧产品的高度相似,但内在功能却有巨大提升,让用户在无缝切换中体验到升级。在个人职业发展中,想要转行或承担新职责,可以先从现有工作中寻找相关联的切入点,逐步学习和积累新技能,让转型显得自然而然。
4. 自我管理与目标达成:悄无声息地积累
对待自己的目标,有时过于声势浩大、立下豪言壮语反而容易让人懈怠。不如“瞒天过海”般地,悄悄努力,日积月累。比如我们想通过学习充电,每天看几页书,听一段音频,看似微不足道,但长期坚持下来,知识体系会悄然建立。在个人成长中,不断反思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,这些内部的“改造”往往是无声无息的,但最终会带来质的飞跃。
《瞒天过海》作为《三十六计》的首计,其智慧在于无声胜有声,无形胜有形。它提醒我们,作为观察者,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表象所蒙蔽,学会识别隐藏的意图。作为行动者,懂得运用策略,将困难化为无形,将变革融入日常,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成目标。
当然,学习兵法是为了增长智慧,而非教唆诡诈。在日常生活中运用《瞒天过海》的智慧,更重要的是提升我们的洞察力、规划力以及巧妙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非用于损人利己的阴谋诡计。掌握了这份智慧,我们能更好地看清世界,也能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