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计之《围魏救赵》:古老兵法的现代智慧启示

静心阅读 > 心智
三十六计之《围魏救赵》:古老兵法的现代智慧启示

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三十六计如璀璨的群星,闪耀着古人卓越的战略智慧。其中,“围魏救赵”无疑是最为经典且富有哲理的一计,它不仅仅是兵法谋略的典范,更蕴含着能给现代人日常生活带来深刻启迪的处世智慧。

“围魏救赵”出自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一次著名战役。公元前354年,强大的魏国军队攻打赵国都城邯郸,赵国危在旦夕,只得向齐国求援。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,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。田忌最初的打算,是直接率军开赴邯郸,与魏军正面交战。然而,孙膑却提出了一个高明得多的计策。他认为,魏国军队精锐尽出,正处于士气旺盛、攻城得力的状态,此时直接与魏军交战,无异于以卵击石,得不偿失。孙膑的计策是:与其直捣邯郸,不如“避实击虚”,绕过赵国,直接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(今河南开封)。魏国的主力军队都在邯郸,后方必然空虚。一旦齐军兵临大梁城下,魏军为了保住自己的老巢,必然会放弃围攻邯郸,回师救援。此时,齐军就可以在魏军疲惫回撤的途中,设伏迎击,一举击溃魏军。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。齐军佯装攻打魏国,果然魏军主帅庞涓得知消息后,立即撤回主力部队,日夜兼程赶回大梁。然而,在魏军回师途中,齐军在桂陵(今河南长垣西南)设下埋伏,大败疲惫不堪的魏军,庞涓仓皇逃走,邯郸之围遂解。

这就是著名的“围魏救赵”的来历。其核心精髓在于:当敌人力量强大,正面交锋不利时,不与其锋芒相争,而是转移目标,攻击敌人薄弱的、更关键的、使其不得不放弃当前优势的要害,从而达到解围或制胜的目的。


“围魏救赵”的智慧,绝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,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无论是个人发展、职场竞争、人际交往还是解决问题,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。今天,主要从以下五点分析。

一,解决问题的间接思维:直击痛点,而非症状。很多时候,我们面对问题,习惯于直接处理表象。但“围魏救赵”告诉我们,真正的解决之道往往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或对方的软肋。例如,工作效率低下,可能不是你不够努力,而是工作流程有问题,或者缺乏合适的工具。与其埋头苦干,不如思考如何优化流程、提升工具,这才是“围魏救赵”式的解决之道。当我们感到困境重重,难以突破时,不妨跳出问题本身,思考其背后真正的症结或驱动因素。

二,竞争策略的灵活运用:避实击虚,另辟蹊径。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,每个人都想脱颖而出。但如果我们在某个领域实力不足,直接与顶尖高手竞争无异于蚍蜉撼树。此时,“围魏救赵”的智慧就是让我们“避实击虚”,寻找那些尚未被充分开发、竞争不那么激烈但潜力巨大的领域或细分市场。或者,结合自身独特优势,创造出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价值,而不是在红海中拼杀。在职业发展中,与其在热门行业挤破头,不如深耕新兴领域;在创业中,与其模仿大公司,不如找到自己的蓝海市场。

三,人际交往与冲突化解:曲线救国,以退为进。当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或争执时,直接的语言冲突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。效仿“围魏救赵”,可以尝试间接方式化解。例如,当对方情绪激动时,我们无需正面反驳,而是转移话题,或寻找共同点,甚至暂时“退让”,给对方一个台阶,再从侧面寻求解决之道。这就像攻击对方的“老巢”(情绪或立场深层需求),而非其“赵国”(表面言辞)。学会倾听对方的深层需求,理解其行动背后的动机,往往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化解之道。

四,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:专注关键,而非琐碎。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面对繁杂的信息和任务,如果不能分清主次,很容易陷入忙碌而无效率的泥沼。“围魏救赵”提醒我们,要学会识别什么才是“魏国的大梁”,即那些对你成长和目标达成至关重要的少数事情,而那些无关紧要的“邯郸”,可以暂时放下或委托他人。设定明确的目标,并专注于那些能产生最大影响力、最接近核心目标的事情。例如,在学习一门技能时,与其面面俱到,不如先攻克其最核心、最能体现价值的部分。

五,资源配置与战略布局:整体思维,权衡利弊。“围魏救赵”成功的关键在于孙膑对齐、魏、赵三国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战略资源的精准把握。它要求我们从宏观大局出发,综合考量自身资源、对手优劣、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,做出最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战略选择。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时,都要学会跳出局部,从全局的高度审视问题,权衡各项利弊,找出最能撬动大局的关键支点。


“围魏救赵”不仅仅是一项军事策略,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——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“不攻其所必守,而攻其所必救”。它教会我们,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不要拘泥于表面,不要盲目硬碰硬,而要学会用智慧去洞察本质,用间接方式解决问题,用迂回战术实现目标。

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,这种灵活应变、避实击虚的智慧,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避风险,抓住机遇,最终成为生活的智者和博弈的赢家。让“围魏救赵”的灯塔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指引我们走向更加从容和成功的未来。

推荐文章

无处不在的“错过”:我们时代的“错失恐惧症”

即使身体疲惫,也不敢早早关掉手机,生怕错过朋友圈里的某个“大事件”;明明对某个聚会不感兴趣,却因为担心“大家都在就我不在”而勉强赴约;看到别人晒出的旅行照、美食图,内心便涌起一阵莫名的焦虑和失落,仿佛自己错过了全世界的精彩? 如果这些场景让你感同身受,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一种被称为“错失恐惧症”(Fear Of Missing Out,简称FOMO)的心理状态。它并非正式的临床诊断,却已成为困扰现代人,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普遍情绪。FOMO的核心是一种持续的担忧,害怕别人拥有比自己更有益或更令人满意的经历,从而产生被排斥、被遗忘的焦虑感。

现象背后:多问一句“为什么”,看见万物之网

“当看到一个现象时,多问几个‘为什么?’和‘和什么有关?’”这看似简单的追问,强迫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,去链接、去思考那些表面之下、时空之外的隐形线索。

你不是一成不变的:拥抱自我迭代,活出更好的自己

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? 年初立下的FLAG(比如健身、阅读、学一门新技能),到了年底却发现只完成了开头,甚至早已蒙尘。在工作中反复踩着同样的坑,明明知道问题所在,却总也绕不开。羡慕别人能够不断进步,而自己似乎总在原地踏步,偶尔还会感到焦虑和迷茫。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,内心渴望成长,却不知道从何下手,如何才能“变得更好”。 如果这些场景让你感到似曾相识,那么,你并不孤单。这其实是很多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的困境。但好消息是,我们并非一成不变的“最终产品”,而更像是一个可以不断升级、优化的“程序”或“项目”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核心观点:自我迭代,是一种将自己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项目,通过持续的小步快跑、反馈调整,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成长方法论。

在迷雾中求真:以见路不走破除心障,回归实事求是

我们都想看清真相、做出明智选择,但这比听起来要难得多,因为我们脑子里的各种“小念头”常常会干扰判断。本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,聊了一个特别实用的思考方法——“见路不走”。它不是让你有路也不走,而是提醒你:别盲从老经验、老规矩,也别为了与众不同而刻意求异(或为了合群而放弃思考)。关键在于,遇到“路”时先停一停,多想想“为什么这么走”、“现在是什么情况”,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。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可以更好地摆脱思维定势和内心干扰,更接近“实事求是”,从而做出真正适合当下、更明智的决定。